欢迎访问新阳光同等学力网!

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_同等学力申硕考试_同等学力报名_同等学力培训课程-同等学力考研通过率连年走高的辅导机构

全国报名咨询热线

400-886-0085

当前的位置:主页 > 考试资料 > 模拟试题 >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三)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6-07-27 分享:
  名词解释是教育学综合必考的知识点,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想要掌握好这门知识,平时必须对这些名词多加记忆,学苑教育特整理了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系列备考资料。
 
  1.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下位概念,具体指希望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的 道德素质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与教育目的一样,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等特征。在阶级社会里,德育目标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质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准则、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必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媒介。 
 
  3.德育过程:即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德育过程是德育目标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它是个体的素质结构不断形成和改善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在一系列的矛盾中展开的,是一系列的矛盾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4.德育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于德育工作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 
 
  5.德育理论:不同于德育经验,它是概念化、抽象化和系统化的德育知识体系,是大量的德育经验的结晶,是德育学术研究的结果,是对德育工作规律的主观追求和表达。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提供知识基础。德育理论的贫乏和滞后是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掌握基本的现代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积极而真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为 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牢固的基础。 
 
  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教育;第二,社会主义民 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第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教育;第四,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并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第五,全球伦理与环境伦理教育。 
 
  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学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确定这一内容为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理由包括: ①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质①它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①它反映了当代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①这一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利于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对象进行明确区分。 
 
  9.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或,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阐述如下:①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以及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但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行为,而只是导致了行为潜能上的变化或者说思维上的变化,也可礼为发生了学习。当然,这些变化必须是持久的变化,而非短暂的、一时的变化。③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④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10.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 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11.问题: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①问题情境;②已有的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即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12.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⑴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⑵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⑶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 
 
  13.概念:指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概念是观念的、抽象的,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概念具有以下特征:①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②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 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③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④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一般认为,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即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概念的定义特征即是概念所指的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概念规则是指整合定义特征的规则或定义特征结合的规则。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 
 
  14.原理: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的说明。因此,原理学习是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之上的。 
 
  15.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 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做是问题解决的 高形式。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 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的,也就是说,思维的产品对于个体而言是新颖的,但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因此只是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个体在真创造和类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16.动作技能: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一般认为动作技能包含三种成分:①动作或动作组②体能,主要有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③认知能力,如知觉、痛觉、触觉、动觉等多种知觉能力。按照动作是否连贯,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按照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可分为开放性技能与封闭性技能;还可根据动作技能的反馈条件,将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技能和外循环技能。 
 
  17.技能: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18.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 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 主要的地位。按照智力技能的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一般智力技能是在广泛的认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如观察、记忆、解决问题等。特殊智力技能是在专门领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专门领域,如阅读、写作等。 
 
  19.动机: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有三大功能:①激发功能,动机能够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这里,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原动力,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②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这里,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批示器,对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③维持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这里,动机是维持行为的续动力,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 
 
  20.需要与驱力: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驱力(或内驱力)是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在心理学中,需要与驱力两词有广、狭两种涵义。广义上,需要、驱力与动机三者涵义基本相同,都是用表达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内在动力。从狭义来看,需要、驱力、动机三者的概念稍 有不同。驱力多用来表明属于原始性的或生理的动机(如饥饿、性等) ;需要有时用来表示形成驱力的原因(比如,由渴而产生的驱力) ,有时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动机(比如生理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等) 。
本文出自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网站(http://www.xyg100.com),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来源!
TAG: 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申硕 同等学力申硕真题
试听课程
  • › 同等学力民法试听-民法概述
  • › 英语试听——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
  • › 英语试听——语法:基本句型①
  • › (微观)西方经济学精彩片段——消
  • › 财务管理精彩试听——资本成本及其
学员心声 高分学员经验 / 光荣榜
热点推荐
  • 加载中...
客服热线

400 886 0085

咨询电话
同等学力英语app了解课程及优惠